<qvlfx class="ujrcqi"></qvlfx>



XPJ·(中国区)官方网站

522_57px;

OA登陆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草原补奖政策拯救生态危机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5-15 阅读:

甘肃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广袤的草原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和传统的畜牧业基地,也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由于气候变暖和草场牛羊超载,全省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另一方面,我省草原牧区分散、落后、低效的放牧生产方式,导致牧民增收慢、牧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矛盾突出。

从2011年起,我省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奠定了一条保护草原生态和增收致富双赢的新路。

美丽草原背后的隐忧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腾格尔的歌曲《天堂》,为人们勾画出了蓝天、白云、湖水、绿草和牛羊共同汇成的草原美景。

走进位于我省最西边的阿克塞县海子草原,蓝天白云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羊群在绿茵茵的草场上啃食着鲜美的青草。

前往阿勒腾乡阿合塔村的路上,不时惊起各种飞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顶鹤在这里迈着细长的腿觅食。海子草原,一户户牧民的草场用铁丝网围起来,将羊群赶进草场里放牧。星星点点的帐篷里,是牧民们忙碌的身影。

阿克塞县草原总面积1600多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5%,是一个传统的纯牧业县,畜牧业不仅是该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2%来自于畜牧业。

同样,走进甘南桑科草原,绿草如茵,似一块天然地毯铺展于天际,绿茵中各种野花争奇斗艳,绚丽悦目。大夏河从草原上蜿蜒流过,似一条哈达飘落于绿毯上。桑科草原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草场面积达70平方公里,地形起伏缓和,宽广无垠,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甘南州的主要畜产品基地。随着气温回升,天气转暖,这里进入了旅游旺季。

从西边的海子草原到南边的桑科草原,这只是我省草原的两个缩影。

“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拥有丰厚的天然草原2.68亿亩,人工草地2407万亩,草原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和传统的畜牧业基地,也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党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的发源地”。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李善堂介绍说,草原在维系长江、黄河水源涵养补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整个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节功能。

甘肃草原类型较多,在全国统一划定的18个类中,甘肃就有14个,是全国草原的缩影。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和草场牛羊超载,大部分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危及生态安全。

草场离家越来越远了

“我们家的优质草场在几十里外的山里,离家越来越远了”。在阿克塞县牧民定居点里,67岁的牧民库勒达尔回忆说,以前这里牛羊比较少,牧草长得很长,随着家家扩畜增群,草变得越来越少,牧民们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山里去放牧。

库勒达尔的儿子如今赶着羊只去山里放牧,十天半月才能回来一次。

阿克塞县草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1984年,该县全面推行“草畜”双包生产责任制,将全县955万亩草场按牲畜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生产建设的积极性。牲畜数量由少到多,出现了草场超载、过度放牧。调查显示,全县平均产草量27千克/亩,理论载畜量20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达22万个羊单位,超载率为12%。在干旱气候、超载过牧、鼠虫危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县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农工党甘肃省委员会的一份调研指出,甘肃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草原生态极易破坏,恢复难度大。虽然通过实施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但全省整体上保护建设的速度明显赶不上退化的速度,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全省91%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占31.02%,中度退化的占48.02%,轻度退化的占11.96%。

长期以来,甘肃主要草原牧区仍以靠天养畜为主,保持着分散、落后、低效的放牧生产方式。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和政策,只强调生态保护,而没有将人工饲草地建设、牲畜棚圈建设、畜种改良等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经济收入的生产性项目纳入实施范围,导致牧民增收慢、牧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矛盾突出。

早在2010年7月,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对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的草原保护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调研中发现这些地方主要存在草原退化严重,牧民就业渠道窄,生产生活成本高,收入积累缓慢,牧区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并提出在全国主要草原牧区建立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建议。

牧民减畜财政补奖

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6亿元,在甘肃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牧民实行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区发展、牧业增效和牧民增收。

省农牧厅副厅长刘志民介绍说,通过落实补奖政策,目的是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减轻草原放牧压力,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阿克塞县抓住这一政策机遇,按照“山上减畜增草、山下扩群增畜、城市加工交易”的发展模式,鼓励发展以奶牛、肉羊、家禽为主的设施养殖,大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为了实现山上减畜增草,该县还积极实施了育草基金项目、牧区开发示范项目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为草原基础建设提供了条件。草原围栏从无到有,十年间累计投资两亿多元,围栏1200万亩,补播改良76万亩,建成人工饲草基地1万亩,一些条件较好的草原还实现了划区轮牧。

库勒达尔家自从补奖政策实施以来,羊群由1200只减少到了现在的700只,但是收入没有减少,政府每年给他们发放草原补奖资金6万多元。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草场多的牧民每人每年能领到2万多元的补助。

自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实施以来,阿克塞县1046户农牧民累计发放草原补奖资金8709万元,确定全县草原禁牧面积48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999万亩,完成减畜任务2.485万个羊单位。玛曲县是纯牧业县,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吃生态饭,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禁牧265万亩、草畜平衡1023万亩,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李善堂介绍说,从2011年起,我省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草原禁牧进行补助,对草畜平衡进行奖励,对牧草良种和牧民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已经累计兑现到户补助奖励资金45.73亿元,累计完成减畜225.7万羊单位,该政策的实施对群众奠定了一条保护草原生态和增收致富双赢的新路。

监测显示,2014年全省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2%,较政策实施前的201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全省禁牧区草原植被盖度、高度、鲜草产量,分别比政策实施前增加3.3%、3.5毫米、3.8公斤。20个牧业县年补奖总资金8.23亿元,政策惠及65万户、270多万农牧民,户均补助1260元,人均补助302元,草原补奖资金已成为农牧民现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兴路21号 电话:0931-8857181
Copyrights © 2018-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XPJ集团
陇ICP备1500221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552号

关注我们:

  • 130_130px;
友情链接: